日期
“八月” 相关资源
诗文库10653
人物库623
古籍库81067
活动2590
人物库 唐朝
王纬唐 728 — 7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并州太原人字文卿
善属文。
举明经。
长安
代宗大历中,与李佖俱为江西观察使路嗣恭判官,佖见恶于元载嗣恭希意欲杀之,解免。
及佖执政,奏于己有私恩,德宗许其报之,进给事中,又擢浙江观察使
德宗贞元十年,加御史大夫诸道盐铁转运使
裴延龄,改检校工部尚书
性勤俭,居官清白,而伤于苛碎。
卒年七十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8—798 字文卿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叔父之涣,有诗名。
代宗广德元年(763)宣州与袁惨等唱和。
后登明经第,历长安
大历七年(772)江西观察判官八年岭南节度判官
约于十二年入为金部员外郎,累历彭州刺史等。
德宗贞元三年(787)给事中八月出为浙西观察使十年诸道盐铁转运使十三年罢使。
十四年卒。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2首。
字文卿
并州太原人
举明经。
以书判入等。
累官彭州刺史检校庶子御史中丞西川节度营田副使
贞元中检校工部尚书
十四年卒。
年七十一。
赠太子少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第五琦唐 729 — 7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9—799 【介绍】: 京兆长安人字禹圭
少以吏才进。
肃宗时监察御史勾当江淮租庸使,兼诸道度支使、盐铁铸钱使
以盐铁名使,自始。
立盐法,禁私盐,由官府专卖。
乾元中,铸乾元重宝钱,以一当十,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铸重轮乾元钱,一当五十。
既而谷价腾贵,私铸蜂起,乃长流夷州
代宗宝应初起为朗州刺史,有异政,入为太子宾客,改京兆尹,俄加判度支等使,擢户部侍郎
前后主财政十余年。
后坐与鱼朝恩狎,贬为括州刺史,徙饶、湖二州,复为太子宾客、东都留守
德宗闻其才,将复用,召之,会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3?—782 字禹圭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少以吏干进,玄宗天宝末累至北海录事参军
肃宗至德元载(756)监察御史江淮租庸使,寻加山南等五道度支使
乾元元年(758)度支郎中御史中丞,创榷盐法,寻进户部侍郎判度支,领诸道转运盐铁等使
二年拜相,十一月忠州长史三年夷州
代宗宝应元年(762)后起为关内元帅副使粮料使京兆尹户部侍郎等,封扶风郡公
大历五年(770)括州刺史,累移太子宾客
德宗建中三年(782)八月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独孤及称其诗“词清兴深,常情所不”(《与第五相公书》)。
全唐诗》存诗2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鋹南汉 943 — 980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𬬮 958年—971年
大宝 958年八月—971年二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980 【介绍】: 五代时南汉国君
刘晟长子。
初名继兴封卫王
嗣位,改元大宝
性昏庸残暴,独任其嬖幸宦官
在位十三年,史称后主
宋开宝中潘美伐之,出降,送至汴京,赦为左千牛卫大将军封恩赦侯
太平兴国初进封卫国公,卒。
初名继兴
第三主晟长子。
封卫王
乾和十六年八月袭位。
改今名。
大宝十四年
宋师至。
降于军门。
封恩赦侯
太平兴国五年薨。
在位十四年。
入宋九年
追封南越王
柴宗训后周 953 — 97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柴宗训 恭帝 显德 959年—960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3—973 【介绍】: 五代后周皇帝。
柴荣第四子。
七岁封梁王
同年即位,立八月,逊位于宋,降封郑王
宋开宝中卒,谥恭
帝讳宗训
世宗子。
广顺三年生。
显德六年六月封梁王
其月即位。
七年正月
禅位于宋。
降封郑王
在位一年。
入宋十三年薨。
年二十一。
谥曰恭皇帝
李适中唐 742 — 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2—805 【介绍】: 即李适
唐朝皇帝。
代宗长子。
代宗时天下兵马元帅,讨史朝义平定河北,以功拜尚书令,旋立为太子
嗣位后,初政清明,以强明自任,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
后用卢杞等,因为乱阶。
建中四年泾原兵变,犯京师,逃奔奉天
兴元元年李晟率军收复长安,乃还。
自此政惟姑息,方镇日强。
在位二十六年,卒谥神武孝文皇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2—805 即唐德宗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
玄宗天宝元年(742)封奉节郡王
代宗宝应元年(762)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八月改封雍王
广德二年(764)封为皇太子
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即位,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卒。
庙号德宗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纪。
善属文,尤工诗。
常于宫中唱和,亲自品评等次。
学士论诗,深夜不寐。
又常亲试制科举人文辞,中者称门生。
李肇称:“德宗晚年绝嗜欲,尤工诗句,臣下莫可及。
”(《国史补》卷中)胡震亨评曰:“德宗诗尚雅正。
”(《唐音癸签》卷五)《全唐诗》存诗15首,《全唐诗逸》补断句2句,《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帝讳
代宗长子。
天宝元年生。
至德元年封奉节郡王
宝应元年五月进封鲁王
八月封雍王
出镇陕州
广德二年立为皇太子
大历十四年五月即位。
建中元年正月
尊号曰圣神文武皇帝
在位二十一年。
年六十四。
谥曰神武孝文皇帝
庙号德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神暄中唐 742 — 81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建阳之留氏。
幼沈静。
有问而后有言。
稍长客婺女。
遂以净人。
开元寺出家。
一日婺守过之。
见曰。
此儿精神卓朗。
异时必围绕千众。
利益世间。
宜趣薙落。
以务进修。
既受具。
乃止息金华山北百家严石穴中。
常昼夜持诵七佛俱胝咒不辍。
上无屋庐。
下无床榻。
雨露霜雪之变。
则有紫云覆之。
如盖状。
久之徙居赤松洞之东峰
祯瑞尤著见。
贞元二年
志贤禅师
为说心法。
获證悟。
而持诵益效。
元和八年
中丞范扬遣使。
施乳香毡罽器皿。
即以散之。
无所受。
中书舍人王仲。
请就大云寺
授四众菩萨戒。
十二年尚书孟简
请说法于会稽
固辞不往。
八月竟归。
示寂开元寺
春秋七十六。
释神暄俗姓留建阳人也。
幼而沈静非问不言。
客游婺女入开元寺
志愿出家焉。
无何本郡太守入寺访其师。
神彩朗练。
太守善相人也。
顾之数四。
且曰。
子真出尘之器。
异日承受深法千众围绕。
必超上果非凡气也。
乃诵七佛俱胝神咒昏晓不绝。
纳戒毕于金华山北百家岩有石穴居中止息。
不构庵室作露地头陀。
复无床榻。
然有神人吐紫色云气。
而高覆之。
遐望冉冉犹独柱观焉。
其神人时来问道。
拱手白曰。
赤松洞之东峰有林泉卓异。
师可居之否。
随请往住数年。
越多徵瑞。
贞元二年志贤禅师
如此持诵魔事必生。
欲灭魔怨须识身本。
身本既真无魔无佛。
豁然开悟理事俱成。
神咒功倍。
元和八年范扬中丞知仰遣使赍乳香毡罽器皿施
并回施现前大众。
中书舍人王仲。
请于大云寺为众受菩萨戒。
十二载平昌孟简尚书
会稽甄请不赴。
八月俄回旧山人莫详测。
倏云示灭。
春秋七十六。
子建塔焉。
一云。
金华山北多寒少阳。
神人问曰。
师须何物。
曰吾在山之阴苦于凛冽神曰。
小事耳。
至夜闻阗之声。
明旦见一小峰移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严巨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
德宗建中四年(783)朱泚僭位,严作诗抒愤。
德宗归京后,曾述及此事。
又曾应进士试。
事迹见《奉天》卷一、卷二。
全唐诗》存诗2首,其中《仲秋太常寺观公卿辂车拜陵》一首,为苗仲方诗误入。
另《奉天》尚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韦皋中唐 745 — 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5—805 【介绍】: 京兆万年人字城武
代宗大历中,累授使府监察御史陇州行营留后事。
德宗建中末朱泚叛,连拒朱泚伪命,迭斩其使,拜奉义军节度
贞元元年,代张延赏剑南西川节度使。
经略滇南,诸蕃皆内附。
以功加中书令封南康郡王
顺宗病,不能临朝政,太子笺欲其亲政,由是政归太子,尽逐王叔文之党。
寻暴疾卒。
治蜀二十一年,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虽有建树,然赋敛亦颇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5—805 字城武排行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代宗广德元年(763)建陵挽郎
大历初华州参军,后历佐使府
德宗建中四年(783)以功擢陇州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
贞元元年(785)剑南节度使,累破吐蕃封南康郡王
顺宗永贞元年(805)八月卒,谥忠武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及权德舆撰《韦公先庙碑铭》(《全唐文》卷四九七)。
全唐诗》存诗3首。
唐诗汇评
韦皋745-805),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大历初,为华州参军,后屡辟使府
建中四年,为凤翔陇右营田判官,权知陇州行营留后事。
朱泚反,拒伪命,诏以为陇州刺史,置奉义军节度以旌之
乱平,征为左金吾卫将军
寻迁大将军
贞元元年,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在蜀二十一年,和南诏,拒吐蕃,以功屡进检校司徒中书令太尉同平章事封南康郡王
卒于镇。
全唐诗》存诗三首。
字城武
京兆万年人
大历初建陵挽郎调补华州参军
累授殿中侍御史陇州行营留后事。
朱泚反。
遣家僮苏玉持诏以御史中丞
斩玉及其部将牛云光以徇。
诏以御史大夫陇州刺史
奉义军节度
以旌其功。
德宗还京。
徵为左金吾卫将军
大将军
贞元元年剑南西川节度使。
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右仆射
封扶风县伯
加统押近界诸蛮西山八国兼南安抚等使。
十二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十七年以功加检校司徒中书令
封南康郡王
顺宗立
检校太尉
卒年六十一。
太师
谥忠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善胄隋末唐初 550 — 6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0—620 【介绍】: 僧。
瀛州人俗姓淮
少出家,通《大智度论》及《涅槃经》,名光吴越间。
隋初北渡,依远法师,寻住长安净影寺
敕为涅槃众主。
文帝开皇末,随蜀王杨秀
仁寿末,复归关中
炀帝大业间,住禅定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瀛州淮氏。
辞俗。
钻研六论涅槃。
齐亡南奔陈境。
时属荐饥。
莫之行丐。
或得一饼粗延喘息。
以致羸悴。
见者忽之。
偶至一寺。
方讲即入往来论义三番高座不能对。
饮气而殂。
始不知也。
他日造则见治丧具。
问其故乃曰。
法师昨为北僧所难而死。
寤为已遁去。
后过他讲。
亦如之。
连毙三人。
遂发闻吴越
隋初北归。
远法师
京邑净影寺
覆述。
竖义锋锐不可当。
玄侣盈千。
莫不叹服。
制涅槃疏辄命笔刊削。
闻戒曰。
吾死后乃可。
尔今如此无乃甚欤。
曰。
使法师世则孰知者。
尚何脩定哉。
从之。
逝。
诏为涅槃众主。
净影寺
开皇末
蜀王秀开导岷嶓施利悉营尊像。
京师供养。
会文帝置塔葬舍利。
诏往梓州牛头山华林寺
瑞应具别记。
太业造寺。
又应选命俄住禅定
弘业而夙疾作。
然法席之盛不减于旧。
未几。
良差曰。
吾其能久乎。
或问其故曰。
老而死理数然耳。
十三年欲反元所住寺。
众不许。
因取土窒口。
众惧许之。
武德三年八月
终于净影寺
春秋七十一。
初卧疾间。
谓其门人曰。
吾平生正信且用心教门。
未尝怠。
其生净土必矣。
戒扫汛房宇以俟。
忽起坐合掌曰。
世尊来也。
顾侍人曰。
安置世尊坐。
又作忏悔惭愧状。
良久曰。
世尊去矣。
鞠躬如送客者。
遂卧不复语卒。
葬于城南韦曲之北崖。
弟子慧威嗣。
今住大总持寺云。
释善胄
俗姓淮氏
瀛州人
少出家。
通敏易悟机达为心。
预涉讲会乐详玄极。
大论涅槃是所钻注。
齐破投陈。
奔造非数。
年屡荐馁告乞是难。
日济一饼才充延命。
形极羸悴众不齿录。
行至一寺闻讲涅槃。
因入论义。
止得三番。
高座无解低头饮气。
徒众千馀停偃讲席。
于是扶举而下。
既至房中奄然而卒。
时论讫即出。
竟不知之。
后日更造。
乃见造诸丧具。
因问其故。
乃云。
法师昨为北僧所难。
乃因即致死。
众不识
不之擒捉。
闻告自审退而潜焉。
经于数日后得僧。
将挟复往他讲所。
论义者无不致屈。
毙者三人。
由此发名振绩。
大光吴越
隋初度北依远法师
止于京邑净影寺
听徒千数并锋锐一期。
覆述竖义神采秀发。
偏师论难妙通解语。
制涅槃文疏。
意所未弘。
乃命笔改张剖成卷轴凿深义窟利宝罔遗。
远闻告曰。
子思力无前。
如何对吾改作。
想更别图可耶。
曰。
若待法师即世方有修定。
则胄之虚名终无实录。
乃从之。
疏既究成。
分宗匠世。
亟有陈异。
亡之后。
敕令于净影寺为涅槃众主。
开皇将末。
蜀王秀镇部梁益。
携与同行。
岷嶓望德日归成务。
仁寿末岁。
还返关中
处蜀道财悉营尊像。
光坐严饰。
绝世名士虽途经危险。
而步运并达。
在京供养以为模范。
会文帝置塔。
敕送舍利于梓州牛头山华林寺
严舆将达。
感猪八头突到舆下从行至馆。
驱逐乃走。
还来如故。
渐至城治。
黑蜂四枚形甚壮伟。
随舆旋绕数匝便去。
既至州馆夜放大光明彻屋上如火焰发。
食顷方灭。
又掘塔基入深丈馀。
正当函处得古瓷瓶。
无盖有水。
清澄香美。
乃用盛于函内。
寺有九层浮图。
从西南角第二级放光。
上照相轮如五石瓮许。
黄赤如火良久方隐。
又堂内弥勒像亦放眉间紫光。
并二菩萨亦放赤光通照寺院。
前后七度。
众人同见。
除不来者。
及大业造寺。
广召德僧。
应高选。
又住禅定屡开法席。
传向相寻因感风疾。
唇口喎偏。
时人谓。
改张疏之所及也。
以涅槃为五分。
末为阇维分。
寻之揣义改为七分。
无有阇维。
第七云结化归宗分。
自风疾多载。
而问难寻常。
为诸学者所共惊惮。
后忽患损口如恒日。
曰。
吾患既差命必终矣。
此不可怪。
理数然也。
大业十三年欲返本寺。
众不许之。
乃以土塞口。
欲自取死。
寺众见其志决。
方复开许。
武德三年八月内终于净影寺
春秋七十有一。
初患笃谓门人曰。
吾一生正信在心。
于佛理教无心轻略。
不虑净土不生。
即令拂拭房宇。
烧香严待。
病来多日委卧不起。
忽尔自坐合掌。
语侍人曰。
安置世尊令坐。
口云。
世尊来也。
今忏悔惭愧。
如是良久曰。
世尊去矣。
低身似送。
因卧曰。
向者阿弥陀佛来。
汝等不见耶。
不久吾当去耳。
语顷便卒。
葬于城南韦曲之北崖。
遵遗令也。
弟子慧威住大总持。
讲寻宗迹著名京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韦丹中唐 753 — 8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万年人字文明
韦孝宽六世孙。
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擢明经,调安远
复举《五经》高第。
顺宗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
容州刺史,教民耕织,兴学校,仁化大行。
谏议大夫召,有直名。
刘辟反,上疏请诛辟,宪宗褒美,乃授剑南东川节度使
江南西道观察使,教民为瓦屋,筑堤捍江,治状第一。
卒年五十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3—810 字文明排行二十四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少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代宗大历末登明经第,历官校书郎咸阳
德宗贞元四年(788)为邠宁节度从事,征为太子舍人历官起居郎驾部员外郎容州刺史
顺宗永贞元年(805)谏议大夫宪宗元和元年(806)任晋绛观察使封武阳郡公
二年江西观察使五年八月卒。
其生平事迹散见韩愈《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杜牧江西观察使武阳韦公遗爱碑》与《新唐书》本传。
诗僧灵澈唱酬甚密。
全唐诗》录存韦丹诗2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白元鉴中唐 ? — 8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7 【介绍】: 唐道士
西川成都府人
传为高祖时功臣白君敏之裔。
玄宗蜀时,为威仪道士,住成都上皇观。
后住馀杭天柱观四十多年。
能诗,曾遍咏大涤诸景。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7 西川成都府(今四川成都)人。
传为高祖功臣白君敏之孙。
玄宗蜀时,为威仪道士,住上皇观。
后住余杭天柱观40年。
事迹见《洞霄图志》卷五。
《洞霄诗集》卷一收其诗10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补逸
白元鉴西川成都府人
明皇蜀时为威仪道士,住上皇观。
后周览山川,寄居馀杭天柱观
元和十二年八月卒。
诗十首。
(《全唐诗》无白元鉴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昂隋末唐初 560 — 63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魏郡人
未详氏族。
灵裕法师出家。
寒陵山寺。
习华严地论。
时以阐化。
而志生安养
一日忽登报应寺之高座。
手秉香炉。
为四众受菩萨戒。
举目见天人合沓。
管弦繁会。
有声曰。
兜率陀天下迎。
曰。
天道轮回。
不断生死。
本祈心净土。
如何此诚不遂耶。
言讫天人即灭。
乃见香华伎乐从西方来旋还顶上。
呼大众曰。
善自进脩。
慎勿相负。
香炉忽脱手而坠。
竟端坐终于高座之上。
春秋六十九矣。
时贞观七年八月也。
灵龛归葬寒陵之山。
畜一犬。
聋而黠。
每减所食子之。
终。
犬亦失所在。
又尝夜讲。
堂宇暗冥。
舒掌发光明睹毫发。
或诘所从来。
答曰。
此在人恒有尔。
何怪至是。
将殡视其足文。
普光堂字。
噫异矣 又相州沙门灵智者。
裕公弟子也。
寔兄弟蚤年。
屡于裕公轮下为都讲有声障邺间。
晚遽屏绝章疏。
专脩定业。
贞观八年
终春秋七十五。
释道昂
未详其氏。
魏郡人
履信标宗风神清彻。
独怀异操高尚世表。
慧解夙成殆非开悟。
初投于灵裕法师而出家焉。
神识刚简气岸云霄。
审量观能授其明训。
饮沐清化爱敬亲承。
岁积炎凉斋踪上伍。
常于寒陵山寺。
陶融初教纲领玄宗。
日照高山此焉收属。
讲华严地论。
稽洽博诣才辩天垂。
扣问连环思彻恒理。
而混斯声迹撝谦藏用。
幽赞之功谅拟前杰。
化物馀景志结西方。
常愿生安养
履接成务故道扇漳河
咸蒙惠泽。
后自知命极预告有缘。
至八月初当来取别。
时未测其言也。
期月既临。
一无所患。
问斋时至未。
景次昆吾
即升高座。
身含奇相炉发异香。
援引四众受菩萨戒。
词理切要听者寒心。
于时七众围绕餐承遗味。
举目高视。
及见天众缤纷弦管繁会。
中有清音远亮。
于众曰
兜率陀天乐音下迎。
曰。
天道乃生死根本。
由来非愿。
常祈心净土。
如何此诚不从遂耶。
言讫便睹。
天乐上腾须臾远灭。
便见西方香花伎乐充塞如团云飞涌而来。
旋环顶上举众皆见。
曰。
大众好住。
今西方灵相来迎。
事须愿往。
言讫但见香炉坠手。
便于高座端坐而终。
卒于报应寺中。
春秋六十有九。
贞观七年八月也。
道俗崩恸观者如山。
接捧将殡捡。
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
自非道会灵章行符邻圣者。
何能现斯嘉应哉。
于斯时也遐迩嗟咏气结成阴。
坐既加趺掌文仰现。
预睹相迹悲庆相临。
还送寒陵之山。
凿窟处之。
经春不朽。
俨然如初。
道素之声被于东夏
慈润温柔德光攸属。
尝养犬一头两耳患聋。
每将自逐减食而施。
终后便失所在。
又登讲之夜。
时属阴暗素无灯烛。
举掌高示。
便发异光朗照堂宇。
大众睹瑞怪所从来。
曰。
手中恒有耳。
何可怪耶。
其栖业隆深幽明感应。
诚不可度也。
故是道胜高世之人矣。
相州有灵智沙门
裕公弟子也机务亮敏著名当世。
常为裕之都讲。
辩唱明衷允惬望情。
加以明解经论。
每升元席。
文义弘远妙思霜霏难问锐指擅步漳邺。
故使四海望尘俱敦声教。
后便忽觉智涯难极法行须依徒设舟航终须舣棹。
即屏绝章疏更修定业。
步晷守心怀虚成务。
乞食头陀用清灵爽。
垂行物范德生焉。
贞观八年终于邺下
春秋七十有五。
后诸学行俭约。
附其尘者众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于頔中唐 ? — 8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8 【介绍】: 河南洛阳人字允元
以荫入仕,历迁湖、苏二州刺史,罢淫祠,浚沟浍,为政有绩。
俄擢陕虢观察使,峻罚苛惩,官吏惴恐。
德宗贞元十四年,拜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
吴少诚叛,率兵取之,遂请升襄州大都督府,撊然有专汉南意。
累加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宪宗立稍惧。
旋入朝,进司空
坐事贬恩王傅,以太子宾客致仕。
封燕国公
卒谥厉后改谥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8 字允元排行二十五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以门荫入仕,德宗建中四年(783)以摄监察御史入蕃使判官
累迁驾部郎中贞元七年(791)出为湖州刺史十年苏州刺史
十二年入为大理卿十三年拜陕虢观察使十四年移镇山南东道
宪宗元和二年(807)封燕国公三年拜相。
八年恩王傅,累历户部尚书
十三年致仕,八月卒,谥厉后改谥思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2首。
字允元
河南人
德宗朝累拜襄州刺史
山南东道节度使
奏升襄州大都督府
累迁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封燕国公
宪宗立
入朝。
司空
因事贬恩王傅
太子宾客
卒赠太保
谥曰厉
子季友诉于穆宗
赐谥曰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正元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
德宗贞元五年(789)进士第,授校书郎,一度曾回河中,卢纶有《秋夜宴集陈翃郎中圃亭美校书郎张正元归乡》诗。
十八年八月岭南节度掌书记试大理评事擢为邕州刺史邕管经略使
约于顺宗永贞元年(805)去职,其后事迹不详。
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德宗纪下》。
全唐诗》存其诗2首。
其中《冬日可爱》诗,《文苑英华》题陈讽作,归属未定。
正元
贞元五年进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郑国庄穆公主
简介
郑国庄穆公主唐德宗爱女,母不详。
初封义章公主贞元十三年八月下嫁张茂宗
公主薨于大明宫玉清殿,德宗伤悼爱女,为之辍朝七日。
贞元十五年七月十五日,追册郑国公主,谥曰庄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权德舆中唐 759 — 8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9—818 【介绍】: 天水略阳人字载之
权皋子。
四岁即能属诗,十五岁为文数百篇,成《童蒙集》,名声日大。
德宗雅闻其名,征为太常博士
起居舍人,兼知制诰,再迁中书舍人
贞元末,拜礼部侍郎,三掌贡举号为得人
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后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罢相,改刑部尚书,以检校吏部尚书出镇兴元
德舆综贯经术,其文雅正赡缛。
卒谥文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8—815 字载之排行三,原籍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权皋之子。
幼慧,15岁为文已数百篇。
德宗时包佶转运从事太常博士左补阙知制诰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职,三掌贡士号为得人
元和五年(810)相于宪宗,直言敢谏,宽和待下。
3年后,出为东都留守刑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以疾归阙,殁于道。
生平事迹见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与新、旧《唐书》本传。
今有蒋寅《权德舆年谱略稿》。
诗文雅正赡缛,为一代宗匠。
“工古调,乐府极多情致”(《唐才子传》卷五),以奉和、应制、酬赠、送别为主要内容,五古、五绝成绩较大,严羽以为有“绝似盛唐者”,“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沧浪诗话·诗评》),王世贞称其诗为“铁中铮铮者”(《艺苑卮言》卷四)。
有《权载之文》50卷传世。
其诗,《全唐诗》编为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
唐诗汇评
权德与(761-818),字载之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居润州丹问(今江苏丹阳建中中,为包佶转运从事
贞元初,以大理评事监察御史,佐江西李兼幕。
七年,召为太常博士,改右补阙
起居舍人驾部员外郎司勋郎中,均知制诰
中书舍人十八年知贡举
礼部侍郎,转户、兵、吏三部侍郎太子宾客,复为兵部,迁太常卿
元和五年,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
八年留守东都
复历大常卿、刑部尚书
十一年,出镇兴元
卒。
德舆工诗善文,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故时人尊为宗匠。
达官名人碑志集序,多出其手。
有《权德舆集》五十卷,今存。
又《制集》五十卷、《童蒙集》十卷,均佚。
全唐诗》编诗十卷。
全唐诗补逸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田各阳人。
元和十三年八月,以病自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乞还,卒于道,年六十。
补诗一首。
德舆字载之
天水略阳人
贞元时累官礼部侍郎
户部
元和五年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罢为本官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
封扶风郡公
太常卿
刑部尚书
出镇兴元
卒年六十。
左仆射
谥曰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德舆在唐不以诗名,然词亦雅畅。
德舆字载之元和中为相。
其文雅正赡缛,动止无外饰,其酝藉风流,向然可慕。
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
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德舆能赋诗,工古调,乐府极多情致。
积思经术,无不贾综,手不释卷。
虽动土无外饰,其酝藉风流,自然可慕。
《唐诗品》
权公幼有令度,神情超越,遂专词艺,为时所慕。
贞元以后,近体既繁,古声渐杳,公乃独专其美,取隆高代。
五言近体,亦先气格而后讨藻,然气候既至,藻亦自丰,其在开元名手,亦堂奥之间者也。
《诗源辨体》
权德舆贞元时人,五言古虽不甚工,然杂用律体者少,中有四、五篇,气格绝类盛赓。
七言古语虽绮艳,而格亦不卑。
律诗,五言声气实胜,而七言则未为工。
《诗辩坻》
元和诗响,不振已极,唯权文公乃颇见初唐遗构,亦一奇也。
权文公以文草名世,而诗多丰缛修整,无可动人。
惟《敷水驿》一绝:“空见水名敷,秦楼诗事无。
临风驻征骑,聊复将髭须。
”颇有风趣。
清明弋阳》云:“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
家人定是持薪火,点作孤灯照洞房。
”亦清婉有致。
此种甚少也。
权公《危语》诗:“被病独行逢乳虎,托风骇浪失棹橹。
举人看榜闻晓鼓,孱夫孽子遇妒母。
”皆有矛头淅米之意,然无如“举人看榜”一语之妙,身历扯境者与知之也。
其源出于陆韩卿,而远祖嵇叔夜,风流典瞻,累在才多,下笔不休,取评冗散。
乃如“浩歌坐虚室,庭树生凉风”,亦自工意发端,通体神远。
律裁清稳,七言绮丽;离合建除,称名六府;梁陈小体,亦拟简文,而艳炼不如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唐顺宗中唐 761 — 8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1—806 【介绍】: 即李诵
唐朝皇帝。
德宗长子。
德宗建中元年立为太子
贞元二十年,病风且喑。
二十一年正月即位,任用王叔文等,革新政治,罢官市,出宫女及教坊女乐九百人。
因久疾不愈,在位八月,为宦官俱文珍等所迫,传位太子自称太上皇
次年卒,谥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帝讳
德宗长子。
上元二年生。
封宣城郡王
大历十四年六月进封宣王
十二月立为皇太子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位。
七月
以疾令皇太子监国
八月
传位皇太子
元和元年正月
上尊号曰应乾圣寿太上皇
是月崩。
年四十六。
谥曰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庙号顺宗
大中三年
加谥至德宏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释明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天台人
少从灵墟道场出家。
游方京邑
因驻锡于禅定寺
每念古者诸德之。
维持佛法也。
其心之至焉。
可量哉。
如神僧智苑于范阳北山
写经刊石。
灌以铁汁。
以祈不坏。
为利益。
至今。
乃发心。
贞元戊寅。
正月命工郎山錾石刊法华经。
以垂将来。
然石皆顽恶。
不足用。
乃祷之山灵。
使裨助善事。
定中见纸若干幅。
列粘石上。
已而连率博陵崔公。
僚佐二十八人。
各愿手写一品。
勒碑环立庑下。
元和元年八月落其成。
释明准者。
不详氏族生缘。
天台灵墟道场出俗。
游方至京邑
观古之神僧智苑。
于苑阳北山刊石写经。
灌铁以俟慈氏下生
免水火之虞。
东洛长寿寺写华严。
圣善寺写法华。
嵩山岳寺写楞伽。
悉刊贞珉皆图不朽。
遂于贞元戊寅岁春正月
见寺僧錾山攻石石悉顽恶。
知匠氏不虔山灵秘吝。
疏告阴灵请裨善务。
俄于定中见若干幅贮无量石。
冥冥之间如有宰割。
皆中刻字。
时连率博陵崔公激劝幕府参佐
各书一品。
从序至劝发。
凡二十八。
圜廊挺立不期毕工。
准之化人皆此类也。
元和元年八月中也。
后不详终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岳隋末唐初 568 — 6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36 【介绍】: 隋唐时僧。
河南洛阳人俗姓孟
年十五出家,为僧粲弟子。
隋时,召住大禅定道场。
唐,太宗贞观中,预宏文馆论义,发言如流,大为太子所赞赏,遂以为普光寺主。
有《十八部论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父皓仕临淄有治声。
隐士西门义以道自高。
未尝于谒。
忽求见归美焉。
皓因出绍续绩等诸子。
使品目之。
义曰。
府君六子。
皆伟器也。
然其三季。
必非世俗所可縻絷。
盖指净土寺旷法师
等也。
禀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复究摄论于道尼师
惮烦因入太白山
慧安师
研精其指。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五载。
无食息暇。
自尔无小凝滞矣。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三藏所录。
并留南中。
仍为赂遗啇贾。
使必致之。
果于广州明寺得凯师笔迹。
三藏口传。
俱沙论本。
并十八部论记。
显明即凯师所住寺也。
顿惬所怀。
依安卒业于太白。
安许之共给。
绵历岁叙。
无所匮乏。
时虽凶歉。
德绪益进。
谢安出山。
留之又二载。
隋大业八年
召住大禅定道场众时三百馀。
皆以学无师授。
未宜弘阐。
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辨慧等。
相与引重。
而请焉。
乃以三藏本疏。
俱沙。
或初犹未信。
及举纲顿网。
宏密叵测。
而诤锋遽息。
武德初
卧疾蓝谷感化寺岩有乳泉
手承之。
可得二升而绝曰。
吾无以感之耳。
方默念诵。
辄沸觱间一日可得一升。
以资饮食。
疾良差。
二年以三藏疏本。
文句繁多。
刊削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疏本三分之二。
以便观览。
且著十八部论疏。
行世。
贞观初西域波颇三藏至京师诏翻译。
亦有职。
其间善俱沙而心疑之曰。
此吾西国之极则者。
今言其善。
谬耳。
间问以大义。
答如流。
曰。
智慧人智慧人。
今上尝延宗法师于宫集众。
立三宗义。
问以八正局贤圣。
无对。
道士刘进喜创开老子
问。
道生一二徵据前后。
士但瞪目而已。
戏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乎。
众大笑。
六年八月
化。
悲悼不自胜。
或劝之裁抑。
𢪛泪曰。
同居火宅。
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
何得不悲。
八年秋
皇太子集诸硕德。
弘文馆论义。
慷慨谈吐。
特拔其类。
太子顾曰。
此法师为谁。
左庶子杜正伦曰。
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总持则隋之禅定。
太子曰。
于寺何职。
答曰。
未也。
太子乃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
正将以收召名德。
张大教法。
而上人如此。
其无职可乎。
屈知寺任允副。
虚襟屡辞。
不许。
徙住普光寺
九年弟明略来省。
固留之。
略善涅槃。
东洛天宫寺
十年二月疾。
太子医馈相望。
卒于所住寺。
寿六十九。
丧事取给太子家。
令葬郊南杜城西隅。
略既送葬归。
疚痛缠结。
十二年卒。
寿六十七。
释道岳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家世儒学专门守业。
九岁读诗易孝经。
聪敏强识卓异伦伍。
父皓仕临淄
治声远肃。
有隐士西门义者。
博物疏通肥遁岩谷。
前后令召莫能致之。
至是步自山阿来仪府舍。
铃下吏曰。
西门义故谒。
遽为吾白。
即以事闻。
令素仰高风。
骇其萃止。
延席曰。
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
何能轻举。
义曰。
吾自弱岁隐沦。
于兹暮齿。
诚不欲干游人世。
抱诚弃智。
顷者吠声既静。
则良政字民。
五裤兴谣两岐成咏。
有欣美化。
故不以韬隐自私。
敢叙斯事。
令述其不逮。
问其治术。
对答若神。
情兼明举。
乃命诸子绍续绩旷略等。
列于义前。
令其顾指。
义曰。
府君六子。
诚伟器也。
自长而三。
州县之职。
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
其志远其德高
业心神道求解言外。
固非世局之所常谈也。
旷年十七遂得出家。
操行贞固志怀明约。
善大论及僧祇。
深镜空有。
学徒百数。
禅观著绩物务所高。
洛阳净土明旷法师是也。
十五出家。
僧粲法师为弟子。
少乐学问经论是欣。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
指途持犯性不议非。
而体貌魁美风操高厉。
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
后习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备穷根叶辞义斯尽。
九江道尼者。
创弘摄论海内知名。
开皇十年至自杨都来化京辇。
亲承真谛业寄传芳。
因从受法。
日登深解。
以众聚事拥。
惟其废习。
将欲栖形太白服业伦贯。
时太白寺慧安者。
倜傥多知世数阔达。
方丈一字方寸千文。
医术有工经道偏练。
日行四百相同夸父
世俗所谓长足安是也。
友而亲之。
便往投造告所怀曰。
毗昙成实学知非好。
摄大乘论诚乃清微。
而传自尼公。
听受又鲜。
今从物化精益无从。
中路徘徊伊何取适。
昔天亲菩萨作俱舍论。
真谛译之。
初传此土。
情寄于此耳。
安曰。
愿闻其志。
曰。
余前学群部。
悉是古德所传。
流味广周未尽于后。
惟以俱舍无解。
遂岂结于当来耶。
安曰。
志之不夺。
斯业成矣。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静故寻检论文。
自读其词仍洞其义。
一习五载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无闲暇。
遂得释然开发了弘旨。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承三藏本义并录在南方。
思见其言。
载劳梦寝。
乃重赂遗南道商旅。
既凭顾是重。
所在追求。
果于广州明寺
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
并是凯师笔迹。
亲承真谛口传。
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
得此疏本欣戴仰怀。
讽读沈思忘于寝食。
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
于即庆吊绝绪寻绎追功。
口腹之累惟安供给。
时谷食不丰菜色相顾。
安庶事经营令无匮乏。
绵历岁序厥志弥隆。
内惭诸己。
谢安曰。
今至愚为累独学成讥。
辄不量力欲悕非分。
一不可也。
食为民本名作实宾
苟求虚誉遂劳同志。
二不可也。
斯过弘矣。
诚可退迹浮浮。
更劳重累。
则不可也。
曰。
功业将成幸无异志。
嘉会难再无思别虑。
复延两载方始出山。
乃以己所寻知。
将开慧业。
游诸讲肆清论莫穷。
大业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时年三十有四。
少齿登器莫匪先之。
此时僧众三百馀人。
令听风规互相推谢。
以后至名重学不从师。
虽欲播扬未之有许。
时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辩慧明等。
并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相为引重创为请主。
撝谦藏器退辞师授。
徒累清言终惭疏略。
慧明等越席扬言曰。
法师何辞耶。
吾等情均水乳义结相成。
掩德移机恐爽灵鉴。
又人世飘寄时不再来幸不相累。
顾诸意。
正乃登焉。
遂以三藏本疏判俱舍。
先学后进潜心异论。
皆曰。
斯文词旨宏密学爽师资。
纵达一朝诚自诬耳。
当伺其谈叙得丧斯及矣。
自顾请主虚宗初无怯惮。
举纲顿网大义斯
虽诤论锋临而响应随遣。
众咸不识其户牖。
故无理顿联辞。
由是名振学宗法筵继席。
岁举贤良推师有寄。
武德初年
从业蓝谷化感寺侧。
岩垂乳水。
往承之可得二升悬渧便绝。
乃曰。
吾无感也。
故水辍流。
遂以残水写渧下滢中。
一心诵。
日取一升经六十日。
患损方复。
又至二年
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学人研究难用详览。
遂以真谛为本。
馀则错综成篇。
十有馀年方勒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于本疏三分之二。
并使周统文旨字去意留。
兼著十八部论疏。
行于世。
以为口实。
又初平郑国
宗法师者。
英出时所异之。
皇上延入内宫立三宗义。
问以八正局圣贤。
后责才施无言以对。
坐见其屈。
乃告曰。
京室学士谈衒寔希。
三宗之大于何自指。
高祖之世。
欲使李道东移被于鸟服。
度人授法盛演老宗。
贞观中广延两教。
黄巾刘进喜创开老子
诸论道。
乃问以道生一二。
徵据前后。
遂杜默焉。
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乎。
坐众大笑而退。
之深解法相。
传誉京国矣。
至六年秋八月
旷公从化
悲痛缠怀。
徒属慰曰。
人皆有死。
惟自裁抑。
扪泪曰。
同居火宅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何得不悲。
闻者议之。
以为善居俗之间也。
贞观初年
有梵僧波颇
在京传译。
为众举。
预其同例。
闻善于俱舍。
未始重之。
谓人曰。
此论本国学者之英华浮情。
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谬耶。
因问以大义并诸异论。
随其慧解应答如流。
曰。
智慧人智慧人。
不言此慧吾与尔矣。
自尔情敦术。
厚密加恒。
八年秋
皇太子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
广开衢术。
延对诸宾。
酬接覆却神旨标被。
太子顾曰。
何法师
若此之也。
左庶子杜正伦曰。
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法门轨躅学观所宗。
太子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
而此上人犹未受请何耶。
伦曰。
虞舜许由之节。
夏禹顺伯成之志。
彼乃俗流。
犹从矫逸。
况方外之士。
弃名之人。
臣辄从其所好耳。
乃下令曰。
今可屈知寺任。
允副虚襟。
动容辞曰。
皇帝深惟固本。
归诚种觉。
所以考兹福地建此仁祠。
广召无诤之僧。
用树无疆之业。
贫道识量未弘德行无纪。
今蒙知寺任诚所不
愿垂含恕。
敢违恩旨。
屡辞不免。
遂住普光
贞观十年春二月搆疾弥留。
诸治无效。
春坊中使相望于路。
遂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九。
皇太子令曰。
普光寺上座。
丧事所资取给家令
庶使丰厚无致匮约。
仍赠帛及时服衣等。
俄而有敕。
复公给葬仪。
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
弟明略。
身长七尺三寸。
十九出家。
志怀远悟容仪清肃。
特善涅槃。
学人从集有声京洛
东洛天宫寺
贞观九入年朝奉慰。
时四海令达总集帝京。
及略。
连支比曜。
时共美之。
及事缘将了。
言归东夏
惘然曰。
吾同气四人。
并先即世。
唯余与尔相顾犹影。
师没后。
心常怏怏。
恐藤鼠交侵欻然长逝。
异生难会可不思耶。
吾行年耄矣。
其能久乎。
集会又难。
尔其且止。
因斯便住。
恰至明便辞世。
略之衔疚。
痛钟缠结带疾还寺。
十二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七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敏隋末唐初 570 — 645年8月23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孙氏
丹阳人
八岁事英禅师出家。
茅山明法师三论。
又依东安研究其指。
年二十三。
高丽实公及实亡。
印公入
而法席凋替。
有陈失御乃反初服。
三年而后能自拔。
避地千馀姚梁安寺领沙弥十辈。
开法华三论。
相续不辍。
贞观元年
归乡里以华严涅槃。
弘导四众。
二年会稽都督田公以礼迎。
还住一音寺。
胜会所集七十馀州义学沙门
二千计。
尼众三百。
士俗莫能纪。
十九年徙住静林寺展华严经席。
夏六月方升座。
入文有黄金色蛇。
吐五色光。
长七尺许。
上悬屋梁下直顶讲罢乃隐。
未几复解制于一音。
夜见二赤衣人致礼曰。
法师功德难量。
盍往他方教化乎。
今故从东方来迎。
八月之望。
三日大冥。
莫辨昏旦。
逝之日则二十三日也。
又大明夜如昼。
春秋七十六。
将葬塔表发光景。
地震异香四闻。
释法敏姓孙氏
丹阳人也。
八岁出家事英禅师为弟子。
茅山明法师三论悟其宗旨。
贞观元年出还丹阳讲华严涅槃。
二年越州田都督追还一音寺相续法轮。
于时众集。
义学沙门七十馀州八百馀人。
当境僧千二百人。
尼众三百。
士俗之集不可复纪。
至十九年会稽士俗请住静林讲华严经。
至六月末正讲。
有蛇悬半身在项上。
长七尺许。
作黄金色吐五色光。
终讲方隐。
至夏讫还一音寺。
夜有赤衣二人礼曰。
法师讲四部大经功德难量。
须往他方教化。
故从东方来迎法师
弟子数十人同见此相。
至八月十七日
前三日三夜无故闇冥。
恰至二十三日将逝。
忽放大光夜明如日。
因尔迁化。
春秋六十有七。
身长七尺六寸。
停丧七日塔表放光。
地为震动异香不灭。
莫不怪叹。
道俗庄严。
送于隆安山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